2025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吉林省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长白山原始森林延续着东北亚生物基因库的活力,松嫩平原黑土地在秸秆覆盖下焕发生机,西部草原湿地铺展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松花江的浪花与生态保护续写出崭新篇章。“生态+”是吉林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吉林总站推出系列节目《“两山”理念 吉林实践》,探寻各地让“含绿量”转化为“含金量”的密码,看绿水青山如何持续赋能发展。
今年7月23日起至10月30日,吉林省开展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百日攻坚战。长白山作为欧亚大陆北部典型的自然综合体,其森林、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构成了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承载区,因此,长白山被确定为本次吉林省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的七个重点区域之一。近段时间,科研团队正在长白山北坡、西坡和南坡进行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长白山先后获得“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世界地质公园”三项国际权威认证,有植物1600多种,是东北亚重要生态屏障。科研团队需要对长白山普查120条样线,收集超过1000份的林草种质资源。
这次普查,吉林省需要收集4500份以上含标本、种子和DNA样本的林草种质资源材料。北华大学作为省级汇交中心,需对全省汇交的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专业鉴定与验收,确保数据录入准确、材料收集完整、遗传资源有效。
通过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吉林省正探索“资源统管、研用一体”可持续发展路径,打造珍稀植物扩繁保护体系。此外,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一年四季,长白山自然保护区11个保护管理站的600多名工作人员奋战在生态保护一线,开展护蛙、护薇、保护红松种源、野生动物救助、松材线虫防治等行动。完整的生态系统,也让这里成为动物们的繁育天堂。如今,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内已发现的野生动物有16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中华秋沙鸭、紫貂、梅花鹿等9种。
“中华秋沙鸭作为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的古老物种,已有一千多万年的历史,它们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是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性物种。为了保护中华秋沙鸭,从2012年开始,采取悬挂人工巢箱,人为补充增加繁殖巢的措施。通过分析巢址选择、雏鸟成活率等,提高母鸭及雏鸭的生存概率。”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卓聪说。
多年来,长白山坚持推动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而良好的生态资源也转化为强劲的经济动能。2025年上半年,长白山全域接待国内游客469.71万人次,旅游总花费达76.54亿元;截至8月10日,2025年长白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20.14万人次,2024年同期接待游客189.56万人次,同比增加30.58万人次,增长16.13%。
凭借独特且优质的生态资源优势,长白山不仅擦亮了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更有效带动了旅游、文化、康养、户外运动、休闲娱乐、研学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构建起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条。
长白山管委会旅游和文化体育局党组成员李雨欣表示,依托生态环境资源,长白山创新开展体验式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旅游活动,策划推出“自然生态”“火山探秘”“户外运动”“红色乡村”“溯源寻迹”等一系列全新研学旅游线路。在这里,孩子们能借助生态科技力量,参与动植物标本保护,在实践中激发对生态保护和自然科学的深度思考,通过这样的研学之旅,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悄然融入公众生活,实现了“生态+旅游”的思维升级与价值跃迁。
初审:辛权臣 复审:廉胜威 终审:翟政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