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第二章 基本情况及现状评价

发布时间:2011-01-22 00:00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东南部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27°42′55″至128°16′48″,北纬4l°41′49″至42°25′18″。全区南北最大长度为80km,东西最宽达42km,总面积196465hm2。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地点设在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原抚松县二道白河镇)。
2.1.2 地质地貌
长白山处于欧亚大陆边缘,濒临太平洋的强烈褶皱带。远在2亿年至7500万年的中生代以前,就曾经历过多次地壳变迁活动,形成古老的岩系,是观察寒武——奥陶纪界限层型剖面的理想地,也是研究中、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分析全球地质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在中生代,长白山地区经历数十万年的风雨侵蚀,形成了一系列的山间盆地。到了新生代,则变成了一片微波起伏的具有残丘散在的所谓准平原。随着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伴有火山的间歇性喷发,地壳发生了一系列断裂、抬升,地下深处的玄武岩熔液大量喷出地面,构成玄武岩台地,形成了由火山地貌、流水地貌塑造的门类齐全的多样性地貌组合类型。第四纪到来之前,地壳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活动时期,火山活动再次活跃起来,在原来裂隙式喷发的基础上,转为中心式喷发,喷出的熔岩和各种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四周的熔岩高原和台地上,筑起了以天池为主要火山通道的庞大的火山锥,其地貌类型有火山熔岩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冰川冰缘地貌。
长白山是一个年轻的、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域,自下而上主要由玄武岩台地、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锥体三大部分构成。长白山是一座复合式盾状的休眠火山(距最近一次喷发时间约300年)。山顶环绕着海拔2500m以上的奇峰16座,陡峭险峻,雄姿各异。最高峰白头峰在朝鲜境内,海拔2749m。境内最高峰是白云峰,海拔2691m。玄武岩台地(又称山前熔岩台地)处于长白山下部地域,面积比较广阔,海拔在1000m以下,相对高差200m,地势比较平缓。玄武岩高原(又称山麓倾斜高原),介于玄武岩台地和火山锥体之间,是比较明显的倾斜地带,地面坡度一般在10°左右,海拔约在1000~1800m之间,是陡峻的火山锥体向玄武岩台地的过渡地带。
2.1.3 气候
长白山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变化带谱特征。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地理及大气环流相互作用而成。长白山是欧亚大陆东岸的最高山系,地势高,地形复杂,等温线大多呈南北向与山脉走向近乎平行,气温随高度降低明显,自山下至山上,在不同的高度上存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形成明显的垂直气候带,可划分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山亚寒带3个气候带,在3个气候带中又划分出4个不同类型的垂直气候区。气温与植被的垂直分布关系极为密切:①中温带湿润红松阔叶混交林气候区,高度范围720~1100m。②寒温带湿润云冷杉林气候区,高度范围1100~1700m。③亚寒带湿润亚高山岳桦林气候区,高度范围1700~2000m。④极地寒带湿润高山苔原气候区,高度范围2000~2690m。
长白山区总的气候特点是:春季风大干燥,夏季短暂温凉,秋季多雾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年均气温在3~7℃,最低气温曾出现过零下44℃。年日照时数不足2300h。无霜期100d左右,山顶只有60d左右。年平均积雪深度一般在50cm左右,最深处可达70cm。年降水量在700~1400mm之间,6~9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长白山冰雪覆盖期长达9个月,雪质优良,积雪最深可达2m,阴坡沟谷内斑块状积雪常年不化。
云雾多,风力大,气压低,是长白山主峰气候的主要特点。尤其是夏季,风云莫测,变化多端。一会儿风和日丽,一会儿雷雨交加,素有“风无一日停,天无一日晴”、“一日观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269d,年平均风速为11.7m/s。年雾凇日数165d,山顶雾日265d,年均日照数只有100d左右。

2.1.4 土壤
由于地质地貌、成土母质、植被和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差异,形成了长白山明显的土壤垂直分布带谱,自下而上依次为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带、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带、亚高山疏林草甸土带和高山苔原土带。
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带分布在海拔1100m以下的熔岩台地上,主要由火山碎屑和玄武岩风化而形成,土壤质地较粗,结构疏松,排水良好,土层中厚。地上植被以红松阔叶林为主。
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带分布在海拔1100~1700m之间的坡地高原上,母质以火山喷出岩为主,上部覆盖有火山灰。植被以云冷杉为主,混生有岳桦及长白落叶松。草本植物盖度为40%左右。一般土层较薄,多在20~30cm。
亚高山疏林草甸土带分布在海拔1700~2000m的火山锥体的下部,地貌为火山锥体。植被以岳桦矮曲林为主,伴生少量耐寒的长白落叶松,低洼及沟谷处有赤杨分布。土层很薄。
高山苔原土带分布在海拔2000m以上的火山锥体周围。土壤母质主要是火山碎屑和碱性粗面岩等。植被只有矮小的灌木、草本和地衣、苔藓等。由于气候寒冷,无箱期短,植物生长期亦短,有机质分解缓慢并大量积累,形成泥炭质。土层很薄,剖面层次不明显。
除上述有规律的地带性土壤外,还有局部低洼地区分布的沼泽土和草甸土等。
2.1.5 水文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河网稠密,温泉星罗棋布。长白山是图们江、松花江、鸭绿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松花江有两大支流,一是嫩江,二是第二松花江。鸭绿江右岸有23条较大河流,长度均在20km以上。一条条大小河流从天池脚下呈放射状流出,河流流向多与两侧山岭的延伸方向一致,河谷深切,水流湍急,河道坡降较大,河床多卵石或砾石。茂密的森林植被使河水含沙量极少,水质清澈。春季河水主要靠冰雪融化供给,冬春季降雪的多少决定了春汛水量的大小。夏季降雨较多,故夏汛大于春汛,并以7、8两月水量最大,为主要汛期。区内地下水类型以构造裂隙为主,地形破碎,基岩裸露,地下水排泄条件好。但长白山主峰下面的高山平原多为深厚的黄土层,土壤紧实,渗水条件差,隔断了地下水向平原补给的通道,使地下水通过许许多多的泉眼排入河流或以地表径流方式漫向下游。
2.1.6 植被
区内植物属长白山植物区系,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不仅保留了第三纪孑遗植物和长白山特有植物种,而且还有亚热带、温带、亚寒带以及极地植物。区内植被类型主要由红松阔叶林、针叶林、岳桦林、草甸植被、高山苔原植被等组成,并从下到上依次形成四个植被分布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红松阔叶林带位于海拔720~1100m之间的玄武岩台地上。该植物带地势平缓,气候温湿,植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层次不甚清晰。乔、灌、藤、草、蕨等在这一植物带中都有多种分布。土壤多为典型暗棕壤,主要乔木树种有红松、长白落叶松、枫桦、椴树、色树、白桦等,局部潮湿地带生长着成片长白落叶松林,局部地块还生长着小片长白松(美人松)林。
针叶林带位于海拔1100~1700m的倾斜玄武岩高原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红松与云、冷杉林,另一种是云、冷杉林。该植物带气候冷湿,植物层次清晰、整齐高大。土壤为针叶林土,土层较薄。主要乔木有红松、云杉、臭松、落叶松等,除针叶树之外,伴生有槭树、花楸等阔叶树,林下灌木、草本植物生长细弱,而苔藓较多,被称为苔藓世界。
岳桦林带位于海拔1700~2000m之间,位于火山锥体下部,坡度陡,气温低,降水多,湿度大,风力强,树木矮小弯曲。土壤为疏林草甸土、土层很薄。植被以岳桦矮曲林为主,并有少量耐寒的长白落叶松、云杉、冷杉、东北赤杨、花楸等。灌木主要有牛皮杜鹃、笃斯越桔等。
高山苔原带位于海拔2000m以上的长白山火山锥体中、上部,本带气候严酷,土层瘠薄,湿度很大,土壤为山地苔原土,植物种类稀少,高大乔灌木已绝迹,只有生长期短、开花集中、适应强冷风吹袭和高山日照的矮小匍匐灌木及地衣、苔藓等,形成了广阔的地毯式苔原,主要植物有杜香、牛皮杜鹃、笃斯越桔、高山罂粟、松毛翠等。
2.2 自然资源概况
2.2.1 土地资源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96465hm2。依据2005年资源档案数,按林业调查的划分标准,保护区有林地面积为169244hm2,占总面积的86.1%;疏林地8406 hm2,占总面积的4.3%;灌木林地4893hm2,占总面积的2.5%;宜林荒山荒地和沼泽地共10956hm2,占总面积的5.6%;林业设施和其它用地2966hm2,占总面积的1.5%。全区森林覆盖率85.97%(详见附表1)。
 
2.2.2 林木资源
区内活立木总蓄积4872.9万m3,其中有林地蓄积4814.3万m3,疏林地蓄积35.2万m3,散生木蓄积29.7万m3。有林地平均公顷蓄积为245m3。有林地中,成熟林比重最大,其面积、蓄积分别为94295.0 hm2和2919.7万m3,比重分别为55.8%和60.6%。其次是近熟林,面积为27776.0hm2,蓄积为691.2万m3,其比重分别为16.4%和14.4%。其它龄组的面积、蓄积比重分别为幼龄林2.3%和0.8%,中龄林14.5%和11.2%,过熟林10.9%和13.0%。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有林地绝大部分是天然林。天然林面积为167057.5 hm2,蓄积为4808.6万m3;人工林面积1837.5 hm2,蓄积为5.7万m3。天然林主要是混交林、针叶林、云杉林、阔叶林和落叶松林;人工林则只有落叶松林和果树林。
2.2.3 野生动物资源
区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目前已知有1578种,分属于52目258科。脊椎动物32目86科333种,其中哺乳类6目18科48种,鸟类18目50科240种,鱼类5目10科24种,两栖类2目5科9种,爬行类1目3科12种。此外,森林昆虫13目77科1225种。
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58种(详见附表7)。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东北虎、金钱豹、梅花鹿、紫貂、白肩雕和中华秋沙鸭等10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棕熊、黑熊、猞猁、马鹿、鹗、苍鹰、雀鹰、花尾榛鸡等48种。
2.2.4 野生植物资源
区内植物种类十分丰富,目前已知有野生植物2806种,分属于73目256科。其中,真菌类15目52科757种,地衣类2目22科200种,苔藓类14目62科375种,蕨类7目23科89种,裸子植物2目3科13种,被子植物33目94科1372种。
区内的野生植物资源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3种(详见附表8)。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人参、东北红豆杉和长白松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岩高兰、山楂海棠等20种。
区内材用植物主要有红松、云杉、臭松、落叶松、水曲柳、胡桃楸、黄波萝、椴树、色树、柞树、白桦、枫桦、榆树、赤杨等。
区内名贵药用植物主要有人参、党参、东北刺人参、黄芪、贝母、木通、细辛、天麻、瑞香、五味子、红景天、云芝、木灵芝、草丛蓉等。
区内食用植物有浆果类、坚果类、野菜类、真菌类等,主要有山楂、山荆子、蓝靛果忍冬、花盖梨、山葡萄、越桔、猕猴桃、红松、胡桃楸、榛子、薇菜、蕨菜、龙芽楤木、大叶芹、木耳、榛蘑、元蘑、猴头蘑、榆黄蘑等,浆果不仅可以鲜食,还可酿酒、制作罐头和饮料,这些植物不仅味道鲜美、富有营养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区内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主要有偃松、玫瑰、花楸、八角枫、毛百合、金老梅、短梗杜鹃、兴安杜鹃、长白松、接骨木、朝鲜崖柏、杜松、暴马丁香、梨树、东北山梅花等。
区内丰富的植物资源也是优质的蜜源和粉源,主要有紫椴、糠椴和胡桃楸等,是发展养蜂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区内香料植物主要有野玫瑰、长白蔷薇、长白瑞香、藿香、月见草、铃兰、蚊子草、小花木兰等。它们是食品、日用化工的重要原料。
2.2.5 水资源
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锥体顶部,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高山湖泊。天池略呈椭圆形,集水面积21.4km2,水面面积9.82 km2,平均水深204m,最深处373m,总蓄水量20.4亿m3。大气降水是天池的主要水源,约占60%,其余约40%来自地下水。
长白山保护区内河流众多,水源丰富,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发源地。第二松花江是松花江的上游,它有南、北两个发源地,南源为头道江,北源为二道江。头道江汇集了长白山西坡的各条支流,在保护区内的主要支流有漫江、锦江、梯子河、大沙河、小沙河、松江河、槽子河等。二道江汇集了长白山北坡的各个支流,在保护区内的主要支流有头道白河、二道白河、三道白河等。其中,二道白河直接发源于长白山天池,是第二松花江的正源。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南麓,在保护区内的主要支流有十五道沟河、十九道沟河和二十三道沟河。图们江源于长白山天池东麓,干流是中朝两国的界河。全区河流年平均流量240亿m3,水力蕴藏量347万kw。
除湖泊与河流之外,区内矿泉资源也十分丰富,既有温水泉,也有冷水泉。主要温泉有长白温泉、湖滨温泉、锦江温泉、梯云温泉等。冷水泉有金线泉、玉浆泉等。在这些矿泉中,尤以长白温泉集中,其温泉群有200多个泉眼,最高温度达82℃,最低温度为37℃,日平均涌水量90t左右。二道白河西岸的两眼冷水泉,日平均流量达200t。
2.2.6 矿产资源
长白山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形成了丰富的矿藏。截至2000年底,长白山区探明储量的矿产增加到80种(吉林省有98种,全国有152种)。其中,固体矿产地368处,水气矿产地132处,这些矿种划分为9个工业类别,详见表2-1。
 
2.3 旅游资源概况
2.3.1 风景旅游资源
长白山在清代有“圣地”之誉,是世人瞩目的神奇之地,人称“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中,唯有长白山的纬度最高,其海拔和面积超过国内的一般名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是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长白山神奇古朴的自然风光,别具一格的美景佳境,主要由火山地貌景观和高山垂直景观带构成,其神山、圣水、飞瀑、奇林、怪石、深谷、药泉、野花、仙果等奇妙天然景观绘就了气势恢弘的巨幅画卷,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美妙绝伦,一向为中外游客所心驰神往。
2.3.1.1 奇特的火山地貌景观
长白山是一个年轻的、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域,自下而上主要由玄武岩台地、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锥体三大部分构成,其塑造的火山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冰川冰缘地貌等门类齐全的多样性地貌组合类型,为世界罕见。
2.3.1.2 雄伟的长白山火山群峰景观
在长白山主峰周围分布着100多座火山,这些多如繁星的大小火山拱卫着长白山。巨型的火山锥体横亘长空,群峰竞拔争秀,尤其是16座海拔2500m以上奇峰环抱着长白天池,其景观独特,实为稀有。
2.3.1.3 神秘的长白山火山口湖景观
由于长白山火山为多口喷发火山,因而形成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深浅有别的多个火山口湖。其中,长白山天池(又名龙潭)湖水幽深,碧波荡漾,水天一色,景色绮丽,无风水面如镜,微风波光粼粼,大风波涛汹涌。以世界海拔最高(2194m)、水体面积及蓄水量最大(分别为9.82km2和20.04亿m3)、水最深(373m)闻名遐迩。长白山天池北侧约3km的二道白河西岸,另有一深一浅两个小天池。两池相距仅200m左右,一个隐在幽静的岳桦林中,海拔1780m,湖面呈圆形,面积5380m2,水深10余米,湖水碧绿,亦称银环湖;另一个大小相当,但水深只有几米,有时干涸,露出黄色底泥,亦称金环湖。登高俯视,小天池一个碧蓝,一个橙黄,好似一对金银环,所以人们又称小天池为对环湖。
2.3.1.4 壮观的长白瀑布群景观
长白山乃三江之源头,水流坡降大,断裂阶地多,形成了许多千姿百态的大小瀑布,主要有天池瀑布、梯子瀑布、地下瀑布、锦江瀑布、玉兰瀑布等,它们水源丰富,落差较大,景色甚为壮观,其中长白天池瀑布最为驰名。天池水从北面缺口流出后,形成乘槎河(又称天河)。乘槎河在海拔2190m以上的峭壁间漫游1250m后,陡然从峭壁上跌落直泻形成高达68m的长白大瀑布,其形其势宛如银河倒挂、白绫脱袖,烟雾袅袅、白浪滚滚;又似万马奔腾、玉龙出水,云倾雪翻、钟鼓雷鸣。可谓银河落下千堆雪,白浪飞流万缕烟,其景象蔚为壮观。
2.3.1.5 众多的长白温冷泉群景观
天池脚下,冷热各异的矿泉星罗棋布,泉水涓涓流淌,仅长白温泉群就有几十个泉眼。比较著名的有:长白温泉(亦称聚龙温泉)、梯云温泉和湖滨温泉等,其大如碗口,小有指粗,最高水温高达82℃,鸡蛋放入顷刻即熟。长白山温泉素有“神水”之称,不仅可供游人洗涤爽身,还可舒筋活血,驱寒祛病,特别对关节炎、皮肤病等有显着疗效。到了冬季,周围世界已是冰天雪地、银装素裹,这里却热气蒸腾、烟雾袅袅、雾凇片片,别有一番景致。
2.3.1.6 美妙的熔岩峡谷奇观
(1)长白大峡谷:又称锦江大峡谷或火山熔岩林,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火山峡谷地貌景观。大峡谷里一座座、一簇簇岩体拔地而起,有的似奇峰,有的似动物,令人赞叹称奇,充满遐想。
(2)鸭绿江大峡谷:位距天池30余公里的原始森林中,两侧是悬崖绝壁,中间奇峰异石,景观独特,景色宜人。鸭绿江大峡谷与锦江大峡谷一南一西,隔山对峙,形成了我国独一无二的熔岩峡谷奇观。
2.3.1.7 罕见的地下森林景观
地下森林亦称谷底森林,位于长白山冰场东5km,洞天瀑布北侧,是长白山海拔最低的胜景区。其是在长白山主火山锥喷发时,伴生的寄生火山口,经后期断裂切割及地表外动力的塌陷、雕塑形成的一道深谷。谷底古树参天,树分两层,巨石错落有致,游人置身于谷底深处,可饱览原始森林风光,领略和感受大自然古朴清新的气息,仿佛在绿色海洋中畅游,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2.3.1.8 多彩的高山花园景观
高山花园位于长白山西坡海拔1400m左右的王池附近。常见植物有牛皮杜鹃、高山罂粟、毛毡杜鹃、宽叶仙女木、长白棘豆、松毛翠、杜香、长白瑞香、笃斯越桔等。每年七、八月间,这里百花盛开,姹紫嫣红,争妍斗艳,馨香扑鼻,沁人心脾,大型花序色泽鲜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高山大花园,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2.3.1.9 独有的植被垂直分布带景观
长白山从下到上有四个典型植物垂直分布带, 40多公里的旅游路程,可观赏到从温带到北极的2000多公里的植被分布景象及气候变化。①寒温带红松阔叶混交林带为针叶和阔叶和谐共生,针叶以红松为主,春夏翠绿与墨绿泻满山野,秋季红绿黄浓妆艳抹,别有情趣;②亚寒带针叶林带一片墨绿,树种主要以云冷杉为主,塔形树冠直冲云霄,树干挺直,密密麻麻,遮天蔽日;③亚寒带岳桦林带主要树种为岳桦,白色树干矮小弯曲,似嫦娥起舞、婀娜多姿;④极地寒带高山苔原带主要生长高山矮小灌木,形态为匍匐垫状,松软富有弹性,宛如天然的大地毯。
2.3.1.10 典型的原始森林景观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60%的面积为原始森林,其保存着完整的野生动植物区系和长白山特有种。长白山的原始森林分布在海拔500~2000m,北坡以针叶林带为代表,西坡以红松阔叶林为主要特色,南坡以岳桦林带为典型,其中垂直地带性分布以南坡最为鲜明,其特殊的演替现象生动体现出植被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长白山原始森林古木参天、森林茂密、藤萝缠绕、溪水清澈、空气清新,是国内少有的具有较高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森林旅游资源。
2.3.1.11 绚丽的森林植物景观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组成了独特的、绚丽多彩的植物景观。长白松是长白山特有植物,因其枝若美女的手臂而得名——美人松。初春,万物复苏,草木抽芽吐绿,冰凌花傲雪绽放,迎春花、杜鹃花、山梨花等争芳斗妍。盛夏,姹紫嫣红、百花争艳、鸟语花香、蜂蝶飞舞、浓荫掩映,宛如绿色海洋,一片生机盎然。金秋,层林尽染、果实累累,赤、橙、绿、青、蓝、紫五彩缤纷,犹如一幅金秋油画。寒冬,银装素裹、雾凇满树、雪压松枝,茫茫林海雪原,不时隐现各类动物足迹,野趣十足,令人遐想万千。
2.3.1.12 形态各异的森林动物景观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山高林密,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栖息条件,林下常见动物觅食踪迹,时而可闻野兽吼叫声,松鼠、花鼠或飞跃树梢或翘首逗人,鸳鸯成双成对在水中嬉戏,四声杜鹃不知疲倦地提醒人们“护林防火!”,松鸡、榛鸡成群结队,时飞时落,森林医生——啄木鸟正忙碌着给树木诊病,不时传来阵阵高频率清脆悦耳的敲击声。
2.3.1.13 独特的北方冰雪景观
长白山具有独特奇妙的冰雪风光,冬季漫长寒冷,最低温度曾经达到零下44℃。全区冰雪覆盖期达9个月之久,天池长达10个月,最大积雪深度一般为50cm,天池可达2m,其雪质优良,凝而不粘,皓洁如玉,为开展滑雪体育运动和冰雪游乐活动提供了极佳的天然场所。由于长白山温泉众多,且分布广泛,冬季雾气袅袅,形成数十里冰雪雾凇,晶莹奇特,呈现出一派靓丽的冰雪奇观。
2.3.1.14 奇异的气象景观
长白山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山地季风气候,呈现出明显的气候垂直分布。夏季,山上风云变幻莫测,忽而艳阳高照、赤日炎炎,忽而狂风暴雨、寒风刺骨,须臾蓝天碧水、湖面如镜、水天一色,俄顷湖面大雾弥漫、雾气翻滚升腾,俨然整个天池水沸腾了。有人曾幸遇佛光,犹如置身于仙境一般,其神奇景象无法言表。早在清末,安图知县刘建封率队考察长白山时,在汤泉沟崖上就发现过佛光,并写进了《长白山江岗志略》,同时在《白山纪》中还写下了“铁崖偶见圆虹现,疑是蟾娥附翠环”的诗句。其实,这佛光就是所谓的“布罗肯幽”现象。另外,只要太阳一露面,在长白瀑布附近就能看到彩虹,这是由于瀑布泻下时,溅起的雾气经阳光折射而成,其景象十分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2.3.2 人文景观资源
2.3.2.1 历史遗迹
长白山在两千多年前的周秦时期就被载入了古籍之中。汉朝称单单大岭,北魏、南北朝时期称盖马大山,唐朝称太白山,到了辽、金时期,始称长白山。
金朝认为长白山是女真族及其祖先的发祥地,封为“兴国灵应王”,并修建女贞人祭长白山的“钓鳌台”。清朝推崇长白山为神山圣地,视为存瑞凝祥、列祖龙兴的象征,修祭台,建神祠,立碑文,岁时望祭,将其封为“山灵”,奉为“长白山山神”,封禁了180多年,使长白山一直是一个古木参天,“不知记极”的浩瀚林海。康熙十六年(1677年),皇帝就派宫廷内务大臣登山考察过。光绪34年(1908年),奉吉勘界员、安图知县刘建封率领勘察队踏遍了长白诸峰,为16座高峰一一命名,并书“避风石”石刻。
抗日战争期间,英勇的抗联战士在崇山峻岭之中,以茂密的森林为屏障,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长白山区到处留下了抗联战士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留下了许多富有纪念意义的珍贵文物。天池气象站转运站东侧峭壁上依稀可辩的“抗联与山河同在,共产党与世同存”石刻,充分体现了抗联战士与日寇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此外,长白山还有道人修行的“八卦庙”遗址、“天女浴躬处”石碑等。
2.3.2.2 神秘传说
长白山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神秘的传说,如“仙女沐浴”、“人参童子”、“天池神水”等等,尤其是天池怪兽传说,给长白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早在1903年,《长白山志》就有关于天池怪兽的记载,百余年来仍是一个不解之谜,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和争论的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多次有人目睹怪兽出没,有人还拍下了照片。
2.3.2.3 满族的发祥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长白山被称为“不咸山”。《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指的就是长白山。“不咸”之语出自满族先世,合乎满族及其先世世居此地的历史背景和长白山的独有特征,保护区附近的一些居民至今还沿袭着许多满族的风俗习惯。
2.3.2.4 朝鲜族民俗风情
长白山区也是朝鲜族人民的聚集地,旅游沿线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朝鲜族村屯分布。朝鲜族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讲礼义,爱整洁,尊老爱幼,能歌善舞,尤以女性贤慧而著称。传统服饰多以素白为主,故有“白衣民族”之称。传统民居是白灰泥墙,四个斜面屋顶的别致建筑极富个性。浓郁的朝鲜族民俗文化,给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为开展民俗风情旅游、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先决条件。
2.3.2.5 观光考察
自1962年以来,我国国家领导人、外国领导人、国际组织领导人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多次来长白山进行观光考察,并留下了珍贵的照片及题词。
国家领导人及国际国内名人到长白山考察及观光情况详见附表15。
2.3.2.6 虎林园
在长白山北坡针阔混交林内的虎林园,是亚洲唯一的建在东北虎原始生活区内、占地50hm2的民营虎林园。在这里可以零距离接触长白山区的东北虎,是保护、研究、繁育濒危东北虎种群的基地。
2.4 社会经济概况
2.4.1 保护区基本情况
随着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长白山保护局也随之成立,并在资源档案、林政管理、植物检疫、入区管理、森林防火、科学研究、旅游管理、多种经营等多方面都设置了组织机构,在基本建设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投资。目前,长白山保护局的固定资产原值达到0.96亿元。
全局职工人数869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533人,集体所有制职工336人。专业技术人员223人,其中研究员6人,高级工程师42人,工程师70人,中级职称以下技术人员105人。
长白山保护局办公楼面积4600 m2,各下属单位的办公楼500~1000 m2不等。职工住宅为5栋家属楼,共计11000 m2。原有的办公楼比较陈旧,办公条件较差,需要维护修缮。
全区现有巡护道路314km,其中水泥路面二级公路199km,沙石路面三级公路75km,无等级土路40km。区内巡护道路网已基本形成,只是路况较差,需要改造和加强维护。
局址的供水取暖管线已改造完成,电力由国家电网供应。各保护站由于比较偏远,大部分电力需要由自用水电站供应,供水及取暖都要自己解决,白山、头西、池西、横山保护站楼内无取暖设备。
在通讯联络方面,由于各保护站地处偏远山区,手机无信号,只能用400兆和150兆两个频段的手持机和座机进行联络。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现有8个保护站,各保护站办公楼建筑面积700~1000m2不等,由于年久失修,有的屋顶及屋顶防寒层急需维修。每个保护站原有北京吉普(战旗)巡护车1辆,现已到了报废的年限。
2.4.2 社会经济概况
保护区内驻有警察森林长白山大队与武警森林松江河大队,武警边防工作站,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火山监测站,中国长白山高山冰雪训练基地等14个单位,保护区内除保护局家属外,无固定居民区。
保护区外围有31个乡镇村屯和森工企业(包括白河林业局、松江河林业局、长白森林经营局和长白县林业局、露水河林业局、临江林业局等),居民25万余人,其中主要的乡镇和人口数量分别为:二道白河镇6万余人,露水河镇4.4万余人,北岗镇1万余人,泉阳镇4.1万余人,松江河镇10万余人,漫江镇5万余人。主要产业有森工、化工、建材、种植、养殖、采集、畜牧、及各种加工业,森林工业是当地的主产工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谷子、小麦、高粱等。驰名中外的长白山园参主产于抚松、长白两县。
据2004年统计,保护局居民552户,共1464人。其中,男752人,女712人。汉族1231人,朝鲜族149人,满族67人,蒙古族14人,回族3人。
2.5 一期规划实施情况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规划——暨《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1999~2006)已实施期满。规划期内,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按照一期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目标、建设内容及要求,组织实施各项工程建设及保护管理工作。自一期规划实施至今,保护局建设项目到位资金共1454.0万元(占一期规划总投资6152.5万元的23.6%),主要完成了峰岭保护站、横山保护站建设,西坡电站增容和山门公厕建设,维东站电器工程、给水工程建设,横山保护站室外公厕建设、博物馆室内装饰、宣教中心和科研中心建设,宣教中心室内设备及5台巡护车的购置等。
通过一期规划工程的实施,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护、科研及监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旅游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但由于历史原因,规划建设项目资金仅部分到位,致使保护区一期规划建设工程未得到全部实施。
2.6 保护及经营管理概况
2.6.1 保护管理情况
长白山保护局成立以来,在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全面贯彻《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强化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与武警森林部队密切配合,实行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针,较有成效地防范了非法入区现象,严厉打击了非法入区乱捕滥猎、乱砍盗伐、乱采滥挖等违法犯罪分子,保护了边境和区内动物、植物和自然景观资源的安全,取得了连续45年无人为森林火灾的好成绩。生态旅游事业也有一定的发展,通过旅游的宣传辐射作用,激发了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2.6.2 宣教科普工作开展情况
自上个世纪90年代,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先后被省、州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大中专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十余年来,先后编制科普作品15种,其中:书刊9部,画册3部,光碟3部。科普作品编撰、科普基地建设和生态旅游接待等方面者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分别在局址所在地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原二道白河镇)和长白山管委会池西区(即西坡山门外)各建有一处自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4050m2。馆内现存共有2700多件植物标本和3440余件动物标本,对公众特别是大中专院校学生和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两个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游客2.8万余人,其中大中专及中小学生0.8万余人。另外,还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考察和教学实习生约1.2万余人,接受保护性教育的部队官兵0.3万人次,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70余人次,召开各种宣传教育会议254次,张贴各种宣传标语23550张,签定防火公约1772份。
2.6.3 科学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2.6.3.1 科学研究情况
1982年,保护区建立了科研所,开展了常规性科学研究、专项技术研究、管理应用研究、生态监测及信息系统的建立等工作。目前,科研所共有科研技术人员26人,其中研究员职称的3人,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8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员6人。所涉及的专业主要有农学、林学、森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园林、经济管理、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及公共管理等。
从1982年到现在,先后建立了野生经济鸟类驯养实验基地、野生花卉栽培实验基地、全光雾轻质网扦插育苗基地、风灾区植被恢复实验基地、野生经济植物栽培示范实验基地。广大科研人员在植被恢复与保护、野生动物繁育及生活习性研究、野生动物伤病的诊断与救治、各类资源的调查或综合考察、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3S” 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完成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珍贵动物、森林昆虫种类调查和长白山物候观察等46项科学研究,其中植物研究26项,动物研究20项。通过国家或省市科委鉴定的科研项目有19项,其中国际先进7项,国内先进7项,国内领先5项。获得国家或省市奖励的课题有8项。在国内外科技刊物上,发表了138篇论文、调查报告和科普文章,特别是在一些鸟类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的空白,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2.6.3.2 学术交流情况
为了加强与全国各保护区及世界保护组织的横向联系,促进自然保护科学技术发展,增强科技实力,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十余年间,出版发行了《长白山自然保护》44期,收集发表科技论文400余篇,约4万余份,先后与全国600多个自然保护区和10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资料联系卡进行资料交换,受到同行及各界的支持与好评。
自然保护区先后与韩国山林厅国立树木园、韩国植物园树木园协会、树木园山林博物馆、汉城女子大学、日本林业技术协会、加拿大自然资源研究所、北京农业大学、中国林科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左家特产研究所、吉林省食品工业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长春大学环境生态工程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东北林业大学、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等,与保护区科研所建立长期科研协作与科技考察关系。
1994年8月,举办了“第二次东北亚地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研讨会暨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评估会”,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日本、朝鲜、韩国、蒙古等国家的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1997年7月,“实施塞维利亚纲要研讨会”在长白山保护区召开,全国12个“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参加了会议。2003~2004年,分别参加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于盐城、武夷山、梵净山、锡林郭勒、五大连池召开的二、三、四、五次网络大会,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的交流与合作,使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日益提高,影响更加广泛。
此外,保护区还经常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有重大影响的大型国际研讨会一般每三年举办一次,小型国际研讨会每年都举办几次。
2.6.4 生态旅游开展情况
随着长白山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服务由单一的登山观景,逐步发展到吃、住、行、游、购并辅以导游的综合服务。为加速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保护区管理局先后成立了旅游局和旅游公司。经上级批准,目前已开辟了两条旅游路线,即北坡和西坡旅游路线。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建设了停车场,旅游区内设置了卫生箱及指示宣传牌、旅游栈道、游客休息室等。
近年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积极开拓旅游市场,每年同地方政府联合举办森林旅游节、花卉旅游节、金秋枫叶节、冰雪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组织出版了《长白山概览》、《长白山古今揽胜》、《走进长白山》、《中华名山长白山》等丛书和《长白山画册》、《长白山风光影碟》、《长白山邮折》等,进一步提高了长白山的知名度,争取到了国家资金350余万元,引进外资6173万元,加快了长白山森林旅游业建设步伐,使长白山的生态旅游业实现了由80年代初年接待百余人(次)的事业接待型变为2004年接待60余万人(次)产业效益性的跨越。1999年12月,全国自然保护区表彰会议,授予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10月,“我心中的中华名山推选活动”评审委员会评选长白山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排名第六位;2004年10月,国家旅游局评定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AAAA级旅游景区。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弥补了自然保护经费的不足,使自然保护事业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6.5 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
在可持续利用方面,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除开展生态旅游外,主要发展林蛙、松籽、山野菜及食用菌采集加工等。旅游业的开展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使地方的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工农业产值持续上升。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然保护工作经费的不足。
2.7 历史及法律地位
1960年4月,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根据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提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59)林经川字第54号文件精神,建立了“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区域范围是原长白山施业案中的白山、白西、保安、锦江、老岭五个施业区的全部和黄松浦、头道白河、二道白河、漫江、横山五个施业区的一部分,总面积236750hm2,其中绝对保护区139875hm2,一般保护区96875hm2。同年11月,成立了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由省林业厅直接领导。1962年12月,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批转林业厅的报告,对保护区的部分区划作了调整。1968年12月,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被撤销,各管理站分别被下放给安图、长白、抚松县。1972年12月,吉林省革委会收回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由省林业局直接领导。
1980年,经国务院同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吸收该保护区加入了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列为世界自然保留地之一。
为了加强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充分发挥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1982年8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决定取消绝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之别,统称“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并重新调整了保护区范围,确定保护区面积为190781hm2 (经1993年调查核实,准确面积为196465hm2),1986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经过考证、审定,并报请国务院批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88年11月9日,吉林省人大七届六次常委会通过了《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使保护区的规范化管理有了法律依据。
2.8 现状评价
2.8.1 自然属性
长白山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和地理位置的特定性,决定了它是世界上在最小范围内植物带垂直分布最明显、垂直分布类型最多、生物种类最丰富的特殊生态系统。这里云集了相当于北半球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及北极圈的多种气候和生物群落类型,是欧亚大陆生物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持续生存的优良环境,也是濒危动植物不可多得的重要栖息地。包括丰富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种类多样性,完整且未受到破坏的景观廊道提供了生物生态空间保护的完整性。从而为人类研究生物物种的垂直分布特性和生物物种的永续存在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和依据,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这里保留了许多珍贵稀有的植物种类。这些植物有的相当原始,年代十分久远;有的因其分布地域狭窄,成为本区特有种;有的因为各种原因而成为濒危种。因此,该保护区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一个珍稀、濒危植物的避难所,同时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长白山从山麓到山顶,在水平距离只有40多公里的坡面上,随着海拔的增高,层次分明地呈现出从北温带到北极圈2000多公里的多种气候类型和生物群落,不仅拥有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还拥有东北亚大陆唯一较完整的高山冻原,是欧亚大陆北部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典型代表。把长白山保护区高山带96种植物与美国阿拉斯加(Alaska)以及邻近地区做比较,同种有49种,占其总数的51%;与加拿大西北部的特里托莱(Northwest Territories)地区相比较,共同种有39种,占其总数的41%;与加拿大阿尔伯特(Alberta)省境内的洛基山(Rocky Mountains)相比较,共同种有32种,占其总数的33%。这说明长白山高山植物物种有1/3~1/2也分布在北美洲的西北部,这对于研究阿拉斯加伴随着地理纬度向南推移,共同种的数量递减,相似性渐弱的缘由有着难得的科学价值。
2.8.1.1 生物的多样性
(1)植物区系的多样性: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长白山保护区有多种植物区系成分,包括长白山植物区系、南鄂霍次克植物区系和极地植物区系。此外还有华北区系、蒙古区系及亚热带性植物区系的植物种。几乎有从温带到北极的全部典型植被类型及相应的植物区系成分,是欧亚大陆同纬度地区原始状态保存最好、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段,是不可多得的生物遗传基因库。
(2)植被类型的多样性: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丰富多样,由3个植被类型和13个植被类型组组成。
(3)维管束植物种类的多样性:长白山保护区维管植物丰富多样,共有1979种数,584属数,134科数。
(4)植物应用价值的多样性:长白山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按其应用价值可分八大类。其中材用植物有50多种,药用植物有875种以上,食用植物有140多种,蜜源植物有280余种,饮料植物有40余种,香料植物有100种左右,观赏植物100多种,花卉植物500种以上。
(5)珍稀与受威胁植物:长白山保护区有珍稀与受威胁植物73种。
(6)植物种质资源的贮存库:庐山植物园在长白山引去了东北红豆杉,长春市园林处引去了牛皮杜鹃,沈阳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哈尔滨植物园和白城林科所等单位引去了长白松(美人松)种子苗木,北京首都钢铁公司引去了五味子、金老梅、兴安杜鹃、暴马丁香等苗木。
(7)动物垂直分布带:长白山保护区是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东北区三个亚区之一,即长白山亚区。该地区既有温带地带性生物特征,又有垂直地带性生物特征,是我国北方野生动物的资源库。长白山动物种群的垂直分布带比较明显:
海拔2000~2600m的高山苔原带中动物种类有高山鼠兔、白腰雨燕和大嘴乌鸦、领岩鹨、树鹨、鹪鹩等13种鸟类分布至此,夏季有时可见到马鹿和黑熊。
海拔1700~2000m的亚高山岳桦林带中哺乳类动物有花鼠、高山鼠兔。鸟类有红胁蓝尾鸲、树鹨、普通鳾、斑胸鶲、黄腰柳莺、中杜鹃、朱雀、煤山雀和花尾榛鸡等。两栖类极北小鲵和中国林蛙较常见,无斑雨蛙稀少,爬行类丽斑麻蜥更为罕见。
海拔1100~1700m暗针叶林带中有代表性的动物种类有紫貂、原麝、松鼠、狍和马鹿等。其中狍和马鹿比较常见,松鼠数量最多。地栖鼠类为绝对优势种,是典型的高纬度动物种类,并且也只存在于高海拔的针叶林中。黑熊和棕熊数量较少。鸟类中的典型树栖种类星鸦、小斑啄木鸟、黑啄木鸟、旋木雀、大山雀、戴菊、三趾啄木鸟和红交嘴雀等比较常见,夏候鸟、黄腰柳茑、鸲姬鶲和红胁蓝尾鸲等数量最多,半树栖种类有花尾榛鸡、黑琴鸡和鹪鹩等。两栖类、爬行类比较典型的是极北蝰、棕黑锦蛇、东方铃蟾、中国林蛙和极北小鲵。
海拔720~1100m红松阔叶林带中有松鼠、飞鼠、紫貂、花鼠、林姬鼠、鼩、黄鼬和豹猫等,形成优势或常见类群。分布在溪流水域附近的有水獭,比较大型兽类狍、野猪、狗獾、貉和马鹿等较为常见,黑熊和棕熊数量很少。广泛分布于该带的东北虎、金钱豹和梅花鹿,已极为罕见。树栖鸟类长尾林鴞、小斑啄木鸟、白背啄木鸟、大山雀、沼泽山雀、黄腰柳茑、绿啄木鸟、星鸦和花尾榛鸡等较为常见,黑头鳾、煤山雀、蓝歌鸲、三宝鸟和赤翡翠等数量不多。爬行类主要有黑龙江草蜥、白条草蜥、蝮蛇。两栖常见的有中国林蛙、东方铃蟾、中华大蟾蜍和无斑雨蛙等。鱼类主要有玛红点鲑鱼、黄颡鱼、哲罗鱼、黑龙江茴鱼、北方条鳅、花足杜父鱼等。
海拔300~720m低山阔叶杂木林带中小型兽类大林姬鼠、黑线姬鼠、花鼠、东北兔、黄鼬、香鼬、普通刺猬、普通鼩、大糜鼩、小糜鼩等形成优势或常见类群。较大的豹猫、赤狐、狗獾、貉和狍较为常见。鸟类中常见的树栖种类有黑尾蜡嘴雀、黑枕黄鹂、巨嘴柳莺、寿带鸟、红尾伯劳、灰喜鹊、灰背鸫、山斑鸠和寒鸦等。常在林缘灌边和农田里活动的兽类有小家鼠、黑线姬鼠、花鼠、黄鼬。鸟类有戴胜和环椎等。两栖类常见的有中华大蟾蜍、无斑雨蛙、花背蟾蜍和黑斑蛙等。爬行类常见的有虎斑游蛇、红点锦蛇、白条锦蛇和黑眉蝮等。常见的鱼类有细鳞鱼、黑龙江茴鱼、狗鱼、瓦氏雅罗鱼、鲫鱼和鲶鱼等。
2.8.1.2 生物物种的稀有性
长白山保护区这座天然物种基因库中保存了大量的珍稀物种,据统计,保护区内有2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有3种,国家Ⅱ级保护的有20种。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5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有10种,国家Ⅱ级保护的有48种。这些珍稀动植物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和过往偷捕偷猎,致使一些动植物物种数量日趋减少。据统计,目前,全世界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400只左右,且95%以上生活在俄罗斯滨海边区,仅有5%个体在我国境内。中国东北虎种群数量估计在12~20只,吉林省境内有7~9只,保护区内数量就更少。另外,还有比东北虎濒危程度更严重的金钱豹,在长白山地区数量就更少之又少。1986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联盟(IUGS)主持召开的“世界老虎保护战略”会议指出:“中国是唯一拥有四个虎亚种的国家,但到本世纪末时,野外恐不复有虎的存在。”
此外,梅花鹿、马鹿、原麝、紫貂、人参、长白松、东北红豆杉等物种种群数量也在急剧减少,红点鲑、极北蝰和竹叶青蛇等均濒于绝迹。
2.8.1.3 生态的脆弱性
长白山保护区虽然拥有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和完整的生态系统,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由于成土母质多为火山灰,地表土层较薄,土质疏松,而且气候较冷,大风日数多,植物生长期很短,地表植被,尤其是高山苔原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恢复极其困难,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因受1986年15号强台风袭击的风倒区迹地,到现在只有很少一部分恢复为了原始植被。这充分证明了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的一面。这里降水量较大,如果地表植被的完整性被破坏,其涵养水源的能力将大大降低,势必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及洪涝灾害,严重威胁“三江”中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动植物生存环境一旦被破坏,必将导致许多珍稀物种的灭绝,保护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便随之崩溃、消失,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威胁。
2.8.1.4 效益的巨大性
长白山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经评估测算得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年总价值为78.16亿元。其中,年生态效益总值为63.42亿元,年社会效益可估算总值为10.54亿元,年经济效益总值为4.20亿元。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和大气、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绿色屏障,对于保护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和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8.2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没有工矿企业和农业用地,土地状况基本上保持了原始的自然状态,全区森林覆盖率达85.97%。区内有林地面积为169244hm2,占总面积的86.1%;疏林地8406 hm2,占总面积的4.3%;灌木林地4893hm2,占总面积的2.5%;宜林荒山荒地和沼泽地共10956hm2,占总面积的5.6%;林业设施和其它用地2966hm2,占总面积的1.5%。
2.8.3 森林资源现状评价
由于保护区建立较早,现有森林大部分已达到了成熟的年龄。成熟林面积、蓄积比重分别占全部森林的55.8%和60.6%。区内森林生态系统十分完整,结构多样,层次明显,大部分保持了原始天然林的状态。有林地平均蓄积为245 m3/hm2,森林质量及价值远远高于其它非保护区的森林。
因受1986年15号强台风的袭击,长白山西、南两坡保护区内的原始森林遭受了严重的风灾,形成了大面积风倒迹地。此后,风倒迹地的边缘相继又出现了一些风倒。据1992年卫片判读和1993年现地调查,风灾区分布在池西、维东、峰岭和横山四个保护站管区内,受灾区域面积37961hm2,实际风倒面积11386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5.8%,风倒的林木蓄积约250万m3。从1986年底到1994年,一些林业企业根据林业部和吉林省政府的决定,对风倒木进行了拣集并进行了人工更新造林工作。
目前,已恢复面积为1214hm2,占风倒区面积的10.7%,其中人工造林只有349hm2,绝大部分为天然恢复,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半恢复面积898hm2,占风倒区面积的7.9%,植被类型为针叶林;未恢复面积9274 hm2,仍占风倒区面积的81.4%,植被类型为草地。由于长白山区特殊的气候、土壤条件,风倒区森林的更新非常困难,有些地方已出现了草甸化、沼泽化的趋势。尽管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极为关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论证,但目前尚未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2.8.4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没有工矿企业和居民,其生态环境基本上没有受到破坏和污染,地表除有极少的道路和建筑用地外,绝大部分被林草植被、湿地和水域所覆盖,区内水质清澈,空气清新,大气和水质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动植物生存环境未受到大的威胁。现有的主要旅游道路都是硬化路面,基本上没有扬尘产生,只是旅游车辆有轻微的噪声和尾气污染。保护区内现有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游客携带的食品包装物以及区内现有的几家服务单位的生活垃圾,但数量有限,基本上得到了处理,对保护区的总体环境影响不大。
2.9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9.1 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设备落后
资金短缺严重制约着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国家和地方对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都有一定的投入,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由于资金缺乏,各管理站的站舍、瞭望塔、巡逻及防火车辆、扑火及通讯设备等均需更新、维护或重建,有的保护管理站至今没有通电,甚至连冬季取暖都成问题。长白山保护区周边的道路设施不完整,功能不明确。保护区内的景区、景点供水水源均采用临近河水,大部分未经处理,有的供水管道未暗设。
2.9.2 科研监测设备陈旧,技术手段落后
保护区科研监测仪器及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多年来一直未得到添置和更新。由于设施设备的不足和陈旧,导致科研监测技术手段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2.9.3 科研及管理人才缺乏,待遇偏低
由于保护区远离城市,且地处高寒山区,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技术管理人才缺乏。自上世纪90年代起,近15年来保护区一直没有大学毕业生分配来,现有的大学本科生年龄偏大,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断代问题,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多年来,保护区广大科研、管理人员一直工作在环境条件比较艰苦的第一线,而且职工工资一直偏低,不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2.9.4 森林防火设施薄弱,火灾隐患大
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在森林防火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保护区的自然保护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保护区森林防火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已不适应保护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保护区位于中朝边界,面积较大,气候干燥,防火期长,并且存在大面积以草本植物为主、极易发生火灾的风灾区,加之周边非法人员入区活动等原因,使保护区森林防火存在很大隐患。
2.9.5 旅游服务设施不健全
旅游服务设施设备不健全,低水平服务设施多、高水平服务设施少,满足不了现代旅游发展需要,旅游开发分散、景点资源利用率低、有些景点游客难以到达,没有科学组织精品旅游路线,没有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由于旅游服务设施的不健全,区内的保护工作也会受到影响。
2.9.6 宣教工作力度不够,保护工作压力过大
由于宣教设备的陈旧和缺乏,保护区至今没有一部自己的影视宣传片和大型宣传画册,没有把保护区的建设成就、科研成果、旅游资源优势大张旗鼓地宣传出去,在扩大保护区的国际、国内声誉和知名度方面受到了限制,导致宣教力度不够。同时,因为保护工作点多、面广、战线长,管理人员少,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非法入区乱采滥挖、乱捕滥猎现象时有发生,给保护工作带来很大压力,有时甚至造成保护区与周边居民的矛盾。
2.9.7 种质资源家底不清
了解濒危物种的居群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水平是对该物种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的前提。由于科研设备不足,技术手段落后,多年来对保护区内生物种质资源的调查只限于物种数量、种群规模及种群分布等几个宏观方面,对于濒危物种的居群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水平等微观信息了解甚少,十分不利于濒危物种的致危因素分析及科学保护策略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