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聚焦关注民生保障,推动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发布时间:2022-05-10 15:30

  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民生为天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稳定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搭建就业平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大稳岗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发展与创业就业联动。精准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开展青年群体就业见习计划,健全政校企互动合作机制,推进实施大学生基层服务项目。加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各类招聘活动,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完善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培育机制,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质量。发挥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兜底作用,妥善做好退役军人、残疾人等人群就业创业工作,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建设,扩大服务供给。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监测,建立失业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企业稳岗扶持政策体系。完善并落实好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二)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城乡居民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建立信用工作保障机制,推进社保领域信用信息数据平台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成医药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任务。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提升医保公共服务能力,实施“互联网+医保”,构建功能完善、规范高效的医保经办和智慧医保服务体系,提升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全面落实医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完善医疗保险费征收机制。巩固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乡统筹、制度协调的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标准。加强对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协调机制,组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队伍,建设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和法律援助体系。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城镇更新结合起来。强化退役军人保障,建设退役军人智能管理平台,健全公共服务优待,落实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普惠优待政策。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统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平稳过渡、有序衔接。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建立监测台账,及时纳入监测平台,对标精准施策,防止返贫致贫。要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分层分类做好帮扶救助,重点做好脱贫不稳定户、贫困边缘户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引发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等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帮扶,跟踪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和救助措施,切实保障好基本生活,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全面转向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各项工作,接续支持发展产业、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等。推动工作机制有效接续。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五级书记抓脱贫”等责任机制、“精准严实”的工作作风和“齐抓共管”的工作模式,有效运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强化各级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做好工作体系、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将在脱贫攻坚中开展的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生态扶贫、社会扶贫、文化扶贫、消费扶贫等各项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和工作制度进行优化调整后有效运用到乡村振兴战略中,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支持。推动资金投入有效接续。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持续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结合实际落实好土地出让收入、资金基金、金融服务、扶贫小额贷款等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环境治理和改善提升公共服务需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生态宜居。推动产业发展有效接续。立足长白山特色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做好产业规划,建立完善产业项目库,按照“长短结合、先急后轻、先重点后难点”的原则,分批推进实施产业项目,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同时,结合产业发展,着眼于帮助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对已有产业配置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畅通产品物流和销售渠道,持续做好消费扶贫等工作,推动特色产业由快速覆盖向长期可持续发展转变,推进农业发展、农村富裕,让农民生活富足。 

  专栏12 “十四五”时期社会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一)统筹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工程。重点建设池北区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池北区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配套基础设施、池北区老旧小区改造、池西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常青小区三期、茗园世家、西参家园(城中村)改造、杉杉小区二期、铁小回迁区、锦江花园四期(城中村)改造、尚景旺居等项目。 

(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统一工程。推进保障标准和经办服务统一。 

(三)社会福利提升工程。重点建设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殡仪馆及公墓建设工程、池北区殡仪馆等项目。 

(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程。重点建设牛养殖基地项目。 

  (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均衡、优质、协调发展。科学布局辖区幼儿园,规范扶持民办幼儿园,全面完成长白山幼儿园异地新建工程。加快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和办园工作。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提升教育水平。创新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加强与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市教育局、长春外国语学校的基础教育合作力度,提高教育质量。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按照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验区要求,持续开展家庭教育,办好家长学校,构建家、校、社一体化共育机制。支持鼓励长白山职业教育中心特色化办学,依托长白山职业教育中心引进民办教育集团合作建设综合性艺术高中,针对区域实际调整优化长白山职业教育中心专业设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与吉林省中医药技师学院合作办学。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申请建立一批省级综合实践基地。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和美育提升行动,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开展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建立竞争择优的岗位动态聘用机制,把职称资源投向教育教学一线。通过“特岗计划”“硕师计划”引进优秀教师,解决教师梯队断层问题。实施校园安全保障工程。强化校园警务室及校园安全信息化预警系统平台、建立起用电子安全管理预警平台,提高学校安全保障能力。启动全省第一个市(州)级统筹推进的智慧学校建设项目,打造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实施“智慧校园达标工程”,打造具有长白山特色的教育信息化2.0。坚持统筹规划、统一规范、试点先行、分类推进,在全区中小学校建设智慧学校。到2025年,实现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加快推进中小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专栏13 “十四五”时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 

(一)基础教育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长白山幼儿园异地新建工程、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幼儿园二道白河镇分园、池北区第一小学校教学楼及附属设施项目。 

(二)职业教育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吉林省中医药技师学院。 

(三)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建设长白山综合社会实践基地项目,利用长白山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打造富有长白山特色的研学路线。 

(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加大优秀教师引进工作力度,通过“特岗计划”、“硕师计划”、区域外选调、高校选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形式,全面优化教师队伍。 

(五)智慧校园工程。实施“智慧校园达标工程”,打造具有长白山特色的教育信息化2.0。坚持统筹规划、统一规范、试点先行、分类推进,在全区中小学校建设智慧学校。到2025年,实现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 

  (五)推进健康长白山建设 

  大力倡导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稳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政府为主导的多层次医联体建设。实施中医药强区战略,推动中医药与旅游、文化、贸易深入融合,推进中医医疗用房建设。积极引进医疗卫生人才,提升公立医院诊疗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冲三甲”工作。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现有传染病科室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服务,建设池北区综合性医疗康养中心。发展远程医疗,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应用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探索医养、康养、文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构建社会化养老运营模式。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建设嵌入社区式养老设施,推动池北区养老院项目建设。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新业态,建设养老服务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养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专栏14 “十四五”时期健康长白山提升工程 

(一)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工程。重点建设池西区医院升级改造、池西区卫生服务体系等项目。 

(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工程。重点建设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中心医院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及救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 

(三)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工程。重点建设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康养中心、池北区综合性医疗康养中心项目。 

  (六)推进文体强区建设 

  深挖长白山文化内涵,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进长白山文体强区建设,增强长白山发展软实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结合独具特色的长白山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长白山精神”。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长白山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打响长白山“文化名城”品牌。加强基本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实施长白山文艺创作推进计划、精品战略,创建长白山文艺创作基地,设立“长白山文艺奖”。实施长白山学术研究工程,围绕长白山开展学术研究,不断增加学术研究成果。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扩大公共体育设施覆盖面,推进长白山冰雪运动中心建设。加快“互联网+全民健身”智能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训练基地建设,将长白山高原冰雪训练基地打造成国际先进的现代化体育训练基地,强化人才培养,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打造体育赛事品牌,承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群众性精品赛事,鼓励举办各类表演赛、明星赛、联谊赛等,增加体育赛事娱乐性,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15 “十四五”时期文体强区建设工程 

(一)文化事业提升工程。重点建设池北区文化艺术中心、池西区综合型文化场馆、长白山神庙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工程、长白山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池南区抗联纪念馆及抗联路等项目。 

(二)文化产业发展工程。重点建设长白山多功能会展中心、池北区演艺中心、池北区文创产业园、民间手工艺品产业基地、卡森4号地开发、长白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 

(三)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建设池西区综合型体育馆、池西区综合型文化场馆、池西区黄泥河文化广场改造提升等项目。 

(四)竞技体育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打造国际先进的现代化体育训练基地,构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青训体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