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第九章 发展目标

发布时间:2011-01-22 00:00


1 区域发展总目标
充分保存和保护长白山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系统,积极而有步骤地修复和保护长白山的生态敏感区和特色风光,完整体现长白山的景观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规划期内,通过对长白山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以及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服务基地和主题功能区建设,形成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地方特色产品生产加工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三个旅游服务基地为基础、五个主题功能区为重点、其他景区景点为补充的永续利用的空间发展格局,最终把规划区域建设成为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优雅的世界级自然遗产地、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优秀的具有示范作用的自然保护区,把池北区、池西区建设成环境优雅的旅游城市,把池南区建设成为风光秀丽的旅游城镇。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 分期目标
2.1 近期规划目标(2006—2010年)
建立适合长白山保护与开发的经营管理体制;完成“一核”、“三地”、“五区”内的重要景区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规划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移民工作;重点建设完成天池主景区、和平旅游度假主题功能区、池西交通枢纽主题功能区和卧龙国际会议主题功能区;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池西区和池南区建设基本完成。长白山的整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品牌魅力初步展现。力争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
2.2 远期规划目标(2011—2020年)
建设完成望天鹅冰雪功能区和参花休闲度假区,进一步完善天池主景区、和平旅游度假区、池西交通枢纽区、卧龙国际会议区、槽子河运动休闲区的建设,形成功能与特色突出的主题功能区;长白山池北区、池西区和池南区城市风貌已经形成,旅游服务功能极为完善;建设完成长白山保护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规划区域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完成了所有景区景点的建设和环境恢复,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了全面保护和提高;形成长白山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设施建设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和目标;长白山世界级品位得到确立,最终将长白山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设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雅而享誉全球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3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2006—2020年)
◆实现对规划区域特有的景区景点(包括21处保护地、49个景点)的全面而有效的保护,确保任何形式的破坏性开发活动不再发生,自身景观的完整性得到全面维护。已遭到破坏的地区,基本得到恢复,并最大限度地恢复到自然原貌。
◆实现对规划区域的人文资源(历史遗迹、民族风俗习惯、风物传说等)的有效保护和展示,地方文化精华得以突出和展现,人们对长白山的认识和体会不断加深。
◆实现对规划区域生态环境的严格保护,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动植物资源得到重点保护;区域林木覆盖率得以提高,风景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生态进化的延续性得以加强。
◆区域的自然环境得到完好保护,人为活动对风景区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的破坏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完成对已经遭到破坏地段的生态恢复;对长白山整体旅游环境有破坏的污染性经济活动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对长白山环境质量的有效监控,溪流等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一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
◆长白山珍稀动植物、地质、水文、地热以及物种演化变异等方面的科研体系基本形成,并为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人口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建立了适合规划区域特点的居民点体系,“生态移民,人口集聚”人口发展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实现景区内无居民点;规划区域总人口控制在40万人以内。长白山三坡服务基地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实现景区人口向旅游服务基地的集聚。
◆建设完成长白山景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周期性地调查收集、更新长白山的资源信息,并能够及时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保证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4 产业发展目标
4.1 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规划期末,形成以天池为重点的核心主景区,沿三条上山线路为补充的旅游观赏体系,以五个主题功能区为主导的康体休闲娱乐旅游产品系列;并围绕旅游资源,形成大批长白山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品牌。最终使得旅游产业产值占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总产值一半以上,其对总产值的带动效应产值占总产值的70%以上。
4.2 地方产业发展目标
规划期末,形成一批围绕长白山资源而发展的地方特色产品生产加工系列,主要包括药材产品生产加工系列、特色养殖与生产加工系列、山珍食品生产系列、香源植物产品生产加工系列、野生水果及饮品开发系列、林产品生产加工系列和矿泉水开发生产系列。通过地方产业发展,促进人口就业,增加地方收入。
5 发展目标指标体系
指标                            年 2010 2020
一、经济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60 >135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32 >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31500 >60000
绿色产业化比重(%) >50 >65
第三产业化系数 >0.3 >0.35
财政收入(亿元) >9.5 >25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 >55.1 >10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000 >2000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56 >10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5 >28
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 >11240 >31500
科研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0 >3.0
二、资源环境指标
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 <1.0 <0.9
土地退化治理率(%) >80 100
水土流失率(%) <4 <2
受保护天然林占天然林面积比重(%) >80 >85
地表水水质达标率(%) >95 >99
城镇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 >90 >10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 >85 >95
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8 >99
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 >85 >99
城镇污水处理率(%) >90 >99
环境保护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1.5 >2.0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 >12 >16
城镇绿化覆盖率(%) >32 >38
城镇清洁能源使用率(%) >35 >80
城镇集中供热率(%) >80 >95
三、社会发展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 <4 <3.5
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 >7 >15
千人拥有医生数(人) >3.0 >4.0
城镇登记失业率(%) <4.0 <4.0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 >80 100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 >70 100
恩格尔系数 <0.38 <0.30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m2) >22 >30
城镇饮用水源卫生合格率(%) >98 100
人口预期寿命(岁) >73 >75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 100 100
城镇有线电视入户率(%) 100 100
电话户数普及率(%) >65.5 100
电脑普及率(%) >17.5 >98
万人拥有中级以上专业人员数(人) >200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