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无障碍 适老化

位置:首页 >

长白山科学院濒危动植物科研初见成效

发布时间:2017-09-01 21:35
发布时间:2017-09-01 21:35来源:字号: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优越,生态系统复杂,蕴藏着许多国家级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近年来,长白山科学研究院紧紧围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濒危动植物开展广泛的科学研究,保护区的科研工作不断突破,大力推动了长白山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调研 制定科学保护规划

  据了解,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长白山植物区系特有和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中心。按《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一书所记载分布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的20种3变种的稀有、渐危、特有种植物;隶属16科22属;这些野生保护植物是长白山、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物种基因库中重要的部分,其中一些种类曾为长白山区域经济繁荣起过重要的作用。

  因此,长白山科学研究院针对此现象,展开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在对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的植被分布情况进行大量的调查及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遵循科学重点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独立性原则,利用专家咨询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对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珍稀濒危植物受危状况进行评估,进一步分析了受严重威胁物种的致危因素,并对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库叶红景天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价,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同时,对濒危级别比较高的珍稀濒危植物研究其保护恢复手段,建立高山植物保护与恢复体系。

  目前,长白山区以采伐木材资源为主的传统林业,已经向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主的绿色林业转型,这也将使以森林木质资源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林区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因此,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加强珍稀濒危植物生态恢复技术研究并建立科学规范的生态恢复试验示范基地,加强对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示范宣传教育,对促进长白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调查中,科学工作者还详细调查了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名录里的长白山28种植物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分布规律,生存状况,种群规模及其与生境的关系,分析其濒危的形成机理及在人为干扰严重地区自然恢复的可能性,编制长白山区珍稀濒危植物生存状况报告。对长白山区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种群扩繁工作,提出了以人参、天麻、对开蕨、东北细辛、牛皮杜鹃、长白松等代表性珍稀濒危植物生态恢复的技术模式。同时,在原生境及科学院内的试验基地下建立珍稀濒危植物保育区、珍稀濒危植物扩繁区等技术示范区域50hm2,为进一步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的恢复和生态环境修复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增强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潜心科研 加强环境保护能力

  三年来,长白山科学院累计开展了各级科研、自然保护、环境类科研项目13项,其中,重点的环境保护类项目——吉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长白松种群恢复及其群落生态系统重建研究与示范”处于项目实施阶段,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长白松,IUCN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植物,分布狭窄,长白山科学院通过研究提出了长白松种群恢复的更新策略,攻克长白松生态群落生态系统逐步诱导的人工调控技术,编制出长白山松种群恢技术模式,建立长白松群落生态系统恢复实验示范区1.5公顷,该项目的实施填补了长白松保护生物学的研究空白,为拯救和保护长白松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吉林省科技厅“牛皮杜鹃种群退化对长白山苔原带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恢复技术及管理系统研究”课题,是对牛皮杜鹃种群的野外补充调查,结合牛皮杜鹃群落不同物种间的种间联结度进行关联性分析,进而分析牛皮杜鹃种群退化机制,得出了最佳处理方式;吉林省林业厅“长白山中国林蛙自然种群繁育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课题在林蛙繁育期利用远红外相机对种群结构及动态进行监测,在孵化池周边修建天敌防御设施,采集了种源及卵团、投放、孵化,并对林蛙各个时期进行饲养管理,提出长白山中国林蛙自然种群繁育技术操作规程;通过“中华秋沙鸭的人工增殖技术研究”的专题研究,展现了我国特有动物—国家I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的迁徙、繁殖、取食以及行为生态学等方面的特性,为保护珍稀物种,提供了全面、详实的科学支持。

  吉林省环保厅的“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珍稀濒危植物受危状况评估与保护恢复研究”、 吉林省科技厅“受损土地植被恢复的技术研究与示范—长白山森林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吉林省科技厅“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珍稀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的研究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加大投入  维系生态服务功能

  近年来,长白山管委会显著增强了保护能力建设方面的投资,多年来累计实施各类生态保护项目106个,完成投资40余亿元,单位面积保护资金大幅增加。2011年管委会投入2亿元资金实施了松花江源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针对之前在保护区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的“五馆一站”全部拆除,对拟保留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了外形改造和形象提升,对拆除区域进行了植被恢复扎实开展了长白山松花江大峡谷植被恢复的后期管理和实验工作。目前,已完成“大宇宾馆”“国际宾馆”拆除后建筑废弃地块的植被恢复。共完成恢复面积1.3万平方米,栽植花楸树1800株(大苗)、客土容器岳桦苗120株、铺设草皮(星叶蟹甲草)1080平方米。为提高恢复地块整体生态功能,尽快与周边植被融合,防止出现逆向演替和外来物种入侵,继续建立3块乔木恢复系统维护与管理示范地;完成种子库更新实验8000平方米,现已处于对植被进行育苗抚育工作阶段。

  ——精准摸底  做好生态资源调查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近20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素有“欧亚大陆北半部物种基因库”的美誉。然而距离目前最近一次为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进行本底调查的时间是1993年,为了全面掌握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生态本底情况,包括森林资源本底情况、生物多样性本底、濒危物种种群动态等基本数据,为长白山的保护事业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年初开始,长白山科学院对区内的野生动植物展开了全面的本底调查。重点开展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本底调查、维管束植物多样性调查、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动物多样性调查、河流底栖动物专项调查和生物资源数据库建设六个方面的工作。

  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工作以2006年生物资源普查样点作为参照,采用均匀布置结合典型调查的方法,设置大量的调查样带及乔灌草调查样地,同时进行了早春短命类植物资源专项调查、珍稀濒危植物专项调查。详细记录了群落结构特征,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的种类、表型和丰富度等指标。截止目前,已采集2000份植物标本并同步拍摄大量影像数据,有助于长白山科学院植物资源标本库的扩大以及植物资源数据库的建立,该项调查工作对于摸清长白山区野生植物的物种起源、资源分布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工作中,科研人员根据野生动物活动区域及时间特点,开展了大量的足迹链调查工作,将野生动物生存的周边生境、动物的取食、排泄、泌尿活动以及坐标信息等一一存储记录。通过此次动物足迹链调查,更加准确的推算出我区野生动物的种类及实体数量等,为我区域内今后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底栖动物对环境的差异和改变有较敏锐的反应,在环境监测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河流健康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长白山科学院依托本次长白山生态资源调查工作任务,开展了详细的底栖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工作,有力地提升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截至目前,我院科研人员保质保量高效完成保护开发区内头道白河、二道白河、槽子河、大沙河、小沙河、梯子河、三道松江河、松江河、鸭绿江及漫江等10条河流共计44个样点的设定工作,采集水文、水质和微生境指标数据20余项,同时完成人工基质筐的布设及底栖动物的定性采样工作,为深入开展调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文广新局 记者:于海洋)

  • 收藏